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地空学院刘瑜课题组提出时空大数据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新框架
地空学院刘瑜课题组提出时空大数据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新框架
发布日期:2015-05-09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在地理学研究中,传统遥感技术长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获取,却无法有效感知社会经济环境。大数据的出现,为人们定量理解社会经济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瑜教授类比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提出了“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这一概念,并梳理了相关研究框架和研究议题,从而为地理和社会科学学者利用大数据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成果近日以Social Sensing: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Our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为题在线发表于地理学旗舰期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美国地理学会会刊,截至目前,大陆学者以主要作者身份在该刊发文数不超过10篇)。

刘瑜课题组在文章中指出,时空大数据使得研究者基于人的时空行为特征感知并理解地理环境特征成为可能。在社会感知中,每个居民个体扮演了传感器的角色,所获取数据涵盖了人们的活动和移动、社交关系以及情感和认知三个方面的行为模式,而这些模式在聚集层面上则有助于认识用地类型、空间交互以及地理语义等空间特征及演化过程。文章通过实例,指出集成社会感知和传统遥感技术是联系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一条可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研究地理环境,进而归纳了使用“社会感知”大数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质量、代表性、时空尺度等。

 

刘瑜教授充分认识到时空大数据对于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意义,近年来带领团队利用多种数据,如出租车轨迹、社交媒体数据、手机数据等,进行了多项实证研究,探讨了其中的地理学基本问题,如距离衰减、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及尺度效应等,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理及地理信息科学主流期刊,在时空行为模式和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等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在最近出版的地理信息科学经典教科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第四版中,就以人物小传形式,介绍了刘瑜教授及其团队基于网页地名共现与社交媒体签到的两项研究。

转载自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5-04/28/content_288509.htm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