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气物理研究所
过去50年东亚夏季风经历了1970和1990年代两次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以往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机制,例如热带SST强迫、高原强迫、气溶胶强迫等,来进行解释。但是对于50年左右长度的资料,有如下两个问题难于回答:1)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是外强迫驱动的全球变暖导致的,还是气候系统内部产生的?2)各种强迫机制本身,例如热带SST变化,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还是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模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博士吴波和研究员周天军使用20世纪再分析资料并结合观测的陆地降水和表面气温资料,尝试将东亚季风年代际变率研究向前推到1920年,从而能够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将与外强迫导致的全球变暖有关的信号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信号显式地分离开来。他们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率受到两种著名的大尺度遥相关型,即“日本-太平洋遥相关(PJ)”和“环球遥相关(CGT)”型的影响,这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在大气动力学机制上是一致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年代际PJ和CGT遥相关型分别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等两种气候系统内部年代际变率主导模态有关。
年代际的PJ和CGT遥相关型与对应的年际遥相关型在动力上存在一致性。例如,年代际和年际PJ遥相关型都呈现从热带西北太平洋向极传播的波列结构、正压-斜压耦合的垂直结构等特征;年代际和年际CGT遥相关型都呈现沿西风急流分布的纬向5波结构、垂直准正压结构等特征。但是,年代际的PJ和CGT遥相关型与对应的年际遥相关型在空间位相上存在显著的偏移。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气候杂志》(Journal of Climate)。
论文信息:Wu Bo, Tianjun Zhou, Tim Li, 2016. Impacts of the Pacific-Japan and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Journal of Climate, 29,3253-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