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SHMFF(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扬中研究团队在荧光和磁共振成像双模态探针研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Chemical Science (DOI: 10.1039/c5sc01925g)上。
近年来,多模态成像由于其中的各成像模态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信息,而获得了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刘扬中研究团队构造了一种能作为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双模态探针的重组蛋白。这种蛋白可通过组合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supercharg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36+)和镧系元素结合标记物(lanthanide-binding tag,dLBT)组合而成,这种新蛋白可以和两个三价钆离子(Gd3+)结合,最终形成荧光和磁共振成像双模态造影效果。该团队结合荧光成像仪、并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钟凯团队的协助下,在稳态强磁场装置的9.4特斯拉、400毫米大孔径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上开展了离体细胞和活体肿瘤小鼠的双模态成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重组蛋白(GFP36+-dLBT)显示出很强的荧光和磁共振成像造影增强效果,比传统造影剂钆喷葡胺(Gd-DTPA)更有效地缩短磁共振成像T1弛豫时间。
GFP36+优异的细胞渗透能力使这种组合蛋白能有效地进行细胞摄入,因此可以作为细胞成像探针。结果也表明了不同功能域的融合是制备多模态成像探针化合物时的一种可行方法。
文章链接
GFP36+–dLBT融合蛋白作为双模态成像探针的模式图,两个钆离子可以结合在dLBT上
荷瘤裸鼠肿瘤局部注射入Gd–GFP36+–dLBT前后的荧光成像
荷瘤裸鼠肿瘤局部注射入Gd–GFP36+–dLBT前后的T1权重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