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风云二号”G星扫描辐射计继1月7日成功获取首幅可见光云图后,按照预定在轨工作程序,成功获取第一套红外云图。至此,由该所研制的“风云二号”核心探测仪器——扫描辐射计的五通道已全部成功开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风云二号”G星与之前F星相比,进一步抑制了图像中存在的杂散光,在图像质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可见与红外图像清晰、层次丰富,纹理清楚。仪器在轨状态稳定,工作正常。
“风云二号”G星扫描辐射计共有红外长波2个、红外中波1个、可见光1个及水汽1个等5个通道,可以在非汛期每小时、汛期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一的全圆盘图像,同时支持对任意区域6分钟间隔的高频次连续观测。对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而言,光学成像仪器难以避免受红外杂散光效应影响,这会使卫星云图质量下降,温度敏感性降低,影响红外云图的定标精度。对此,上海技物所科研团队作出了技术改进,红外杂散光抑制效应明显。通过仿真演算,杂散光抑制效应同比提高了50%以上。同时,“风云二号”G星进一步提升了黑体定标能力(对卫星探测到的温度进行标定的能力)。在“风云二号”01批气象卫星中,星体黑体定标是每三幅云图进行一次,02批气象卫星及“风云二号”03批第一颗星均是每两幅云图进行一次,而“风云二号”G星则是每幅云图进行一次。这大大提高了卫星的定标频次,对于我国风云卫星的定标应用作用明显。这些改进措施都将有效提高“风云二号”G星定量化产品的反演精度,提高定量化应用水平。
据悉,“风云二号”G星在通过三个月的在轨测试后,由东经99.5°漂移到105°正式交付气象局使用,它将作为主业务气象卫星在今年汛期间发挥效益,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转载自http://www.cas.cn/syky/201501/t20150128_4306175.shtml